天桥区无影山街道名称的来历
无影山街道因辖区内地理实体“无影山”而得名,该山坐落于此地,成为辖区命名的由来。
1985年7月,为更好地进行行政管理,多个居民委员会进行了整合。堤口路街道的第一、二、三居民委员会,以及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的第十居民委员会,均参与了此次调整。
同时,宝华街道的无影山居民委员会与官扎营街道的第九居民委员会也加入了整合行列,共同成立了新的无影山街道,以便于更高效地服务与管理当地居民。
天桥区天桥东街街道名称的来历
天桥东街街道因地处天桥东侧而得名,其名称直接反映了地理位置特征。
1948年济南解放后,天桥东街首先建立了街政权,次年春成立街政府,但同年8月街政府被撤销,街道工作转由公干派出所兼管。至1951年,天桥东街归属济南市四区。
1952年春,天桥东街建立了居民委员会,成为第四区第五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成立街道办事处,原居民委员会撤销。次年12月,改称天桥东街街道办事处。
1960年,为适应城市人民公社化,天桥东街与陈家楼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改建为天桥人民公社曙光分社。1962年3月分社拆分,天桥东街仍称曙光分社,直至1980年1月,改建为天桥东街街道办事处,名称沿用至今。
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街道名称的来历
工人新村北村街道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工人新村北部而得名,简称北村,这一命名直观反映了其地理方位。
1952年,工人新村落成,随后在翌年设立了工人新村乡。到了1954年,随着城区居民委员会的撤销,该区域改称街道。1955年9月,这片区域归天桥区管辖,并首次被称为工人新村街道。
1960年,该街道经历了名称的变更,改称天桥公社金牛分社。然而,到了1963年,它又恢复了工人新村街道的称呼。最终,在1981年3月,以师范路为界,工人新村街道被划分为工人新村北村和南村两个街道,这一划分沿用至今。
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名称的来历
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简称南村,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工人新村南部而得名,这一名称直观展现了其地理特征。
1952年,工人新村建成并启用,次年便设立了工人新村乡。1954年,随着城区居民委员会的撤销,该区域被命名为街道。1955年9月,该街道被划归天桥区管辖,并首次命名为工人新村街道。
1960年,该街道名称变更为天桥公社金牛分社,但1963年又恢复为工人新村街道。1981年3月,为了更精细化的管理,以师范路为界,工人新村街道被分为工人新村北村和南村两个街道,此行政划分沿用至今。
天桥区堤口路街道名称的来历
堤口路街道的命名源于明朝时期,当时为防御玉符河洪水,修建了一条河堤。据说,在堤的北端与村庄接头处有一缺口,因此得名堤口。这一名称随后被用于附近的村庄和道路,即堤口庄和堤口路。
1974年,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该区域,天桥区宝华街街道办事处划出了7个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堤口路街道办事处,当时归属历城县管辖。
后来,堤口路街道办事处经历了行政调整,曾改为北园公社堤口大队。1978年,它再次改为堤口路街道办事处,并正式划归天桥区管理。
天桥区北坦街道名称的来历
北坦街道的命名源自其管辖内的古地名“北坦”。该地原称“北坛庄”,“北坛”后逐渐演化为“北坦”,街道因此得名。
1929年,此地被划为济南市第十区第五坊。1948年9月24日后,成立了北关、北坦乡政府。次年,撤乡改设东、西两个街政府。1954年,撤销原居民委员会,建立街道办事处,为第四区第一街道办事处,1955年改称北坦街道办事处。
1955年9月,第四区更名为天桥区,北坦街道随之归属济南市。1960年,为适应城市人民公社化,街道改称天桥人民公社北坦分社。1963年2月复改为街道,1966年9月又改称东风地区。1973年1月,最终恢复原称谓为北坦街道。
天桥区制锦市街道名称的来历
制锦市街道的命名源自其管辖内的地理实体“制锦市街”。该街道直接以这一标志性地名命名,体现了其地域特色。
1954年,此区域被命名为第三区第一街道。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1955年,该街道更名为制锦市街道,名称更加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
到了1960年,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制度,该街道被称为天桥区人民公社制锦市分社。然而,1978年后,它又恢复了原有的名称制锦市街道,一直沿用至今。
天桥区宝华街街道名称的来历
宝华街街道因辖区内的宝华街而得名。宝华街的名称源自宝丰面粉厂和华庆面粉厂,各取一字组合而成,便于两家面粉厂的宣传与运输,街道也因此得名。
1929年,该区域从历城县析出,归入济南市第八区。1951年,它成为济南市第四区的一部分。1954年底,撤销居民委员会后,这里改设为宝华街街道。1955年9月,随着第四区更名为天桥区,该街道也归属济南市天桥区。
为适应城市人民公社化,1960年该街道改称天桥人民公社宝华街分社。1963年2月,它恢复为街道。1966年9月,曾改称革命路地区,但1973年1月又恢复为宝华街街道,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天桥区官扎营街道名称的来历
官扎营街道因其辖区内的道路街巷“官扎营街”而得名。该街名称历史悠久,明代称“关家营”,清代因谐音及地理位置改称“官家营”,至民国十五年(1926)已记为“官扎营”。
1951年,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官扎营等地区析置为济南市第四区。1954年,撤销城区居,改为街道。次年9月,第四区更名为天桥区,官扎营街道随之归属。
1960年,为适应城市人民公社化,官扎营街道改称天桥人民公社官扎营分社。1963年复为街道,后几经更名,包括红卫街道、天桥西街街道办事处等。1978年1月,最终恢复原名“官扎营街道”。
天桥区纬北路街道名称的来历
纬北路街道因其管辖内的小纬北路而得名,该街道直接采用了这一地理实体的名称。
纬北路街道现今由陈家楼、刘家庄、小纬北路三个街道合并组成。1949年,三处分别建立街政府,后于1952年转变为居民委员会。1954年,撤销居委会,成立街道办事处。1955年,各街道分别获得正式名称。
1960年,为适应城市人民公社化,各街道改称分社。1963年复称街道,但1967年又改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名称。1973年,再次恢复为原街道名称。1980年,小纬北路街道更名为纬北路街道。
2001年6月,原刘家庄街道、陈家楼街道并入纬北路街道,使得纬北路街道辖区涵盖了原三个街道的行政区域,形成了现今的街道格局。
天桥区药山街道名称的来历
药山街道的命名源自其辖区内的地理实体药山,该药山是齐烟九点之一,街道因此得名。
原本,药山街道属于北园镇的管辖范围。但在1993年3月,为了发展工业,天桥区成立了工业小区,并将原北园镇所属的9个行政村划归工业小区管委会代管。后来,这个工业小区更名为药山工业园。
1997年5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域管理,正式成立了药山街道办事处。同时,原北园镇所属的安乐、卢庄、王炉庄、北辛庄、黄岗庄等14个行政村也被划入药山街道的管辖范围。
天桥区北园街道名称的来历
北园街道因位于济南城北的“北园”地理实体而得名,该名称初见于《二十四泉草堂集-北园晓行》一诗,泛指城北菜园。
1950年,北园归济南郊区管辖,后经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55年,济南市郊二区更名为北园区,1956年建立北园乡,1958年建立北园公社。1960年6月,北园由历城县划归天桥区,后几经更迭,1984年2月组建济南市郊区北园街道。
1985年9月,撤销北园街道及下辖的2镇1乡,建北园镇。1987年4月,随着郊区的撤销,北园镇归属天桥区。1997年6月,析出14个村建药山街道。2011年6月,撤北园镇,分设北园、泺口两个街道,均属天桥区管辖。
天桥区泺口街道名称的来历
泺口街道的命名源于其辖区内的古渡口泺口,该渡口由古泺水与古济水交汇形成,具有千年的历史。
1983年,为了优化行政区划,撤销了北园人民公社,并将其分为北园镇和泺口镇两个镇。次年,建立了郊区北园办事处,负责管辖北园镇、泺口镇以及药山乡。
1985年9月,郊区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撤销了北园办事处及其所辖的两镇一乡建制,转而建立了北园镇。北园镇下辖北园、泺口、药山、鹊山四个办事处。直到2001年5月至6月,北园镇区划再次调整,泺口街道得以成立。
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名称的来历
桑梓店街道得名于其政府驻地桑梓店村。据传,此地曾有一官员之子病死店中,原名“丧子店”,后因忌讳谐音改为“桑梓店”。
1958年,桑梓店成为公社驻地,1984年改公社为镇,隶属齐河县。1999年,桑梓店镇划归济南市历城区,2009年又划归天桥区。
2016年,根据省政府和市政府的批复与通知,天桥区对桑梓店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镇政府驻地,原行政区域及行政村隶属关系不变。
天桥区大桥街道名称的来历
大桥街道因境内济南黄河公路大桥而得名。
1929年至1944年,该地区隶属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后改称马家区。1958年后,该地区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更,先后隶属于德州市齐河县大吴公社、靳家公社及大王乡。1990年,靳家乡、大王乡划归济南市历城区管辖。
1995年,大王乡改为大桥镇。2000年,大桥镇、靳家乡再划归济南市天桥区管辖。2001年,靳家乡撤销并入大桥镇。2016年,根据文件,撤销大桥镇,设立大桥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