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年号庙号谥号怎么区别(皇帝庙号、年号、谥号的区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3 08:39:50    

你是否在看纪录片或者古代影视剧的时候,发现历代皇帝都会有不一样的称呼,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等等。其实古代皇帝的称呼,一般都是按庙号,谥号或者年号来称呼的,下面不妨简单了解一下到底怎么区分。

建议按照谥号、庙号、年号的顺序来理解。

1.谥号

谥号比较好理解。

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称号,带有褒贬色彩。

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止,汉复其旧,历代因袭,直至清朝灭亡。在中国文化里,人死了,要给他一个评价,所谓“盖棺定论”。这个评价的字,就是谥号。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大体上分为下面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比如周厉王,在位时暴虐无道,喜杀戮,谥号就是”厉“,意思是杀戮无辜。又比如汉文帝,在位休养生息,是个好皇帝,谥号”文“,意思是慈惠爱民。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因此,秦始皇嬴政即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谥号的皇帝。

2.庙号

庙号最难理解。

在中国南方,有的大家族里还有祠堂,供奉列祖列宗。TVB老港剧里也常见,祠堂里供奉祖宗的牌位。

南方某祠堂

庙,即宗庙,就是皇帝家的祠堂,宗庙里供奉的,是皇帝的列祖列宗。

那么庙号,就是是被供奉时称呼的名号。

因此并不是所有皇帝死后都能进入宗庙,得对家族有贡献,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汉朝的时候入庙很严格,西汉十二帝中,仅有4位帝皇有资格拥有庙号。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太祖高皇帝),汉太宗刘恒(汉文帝),汉世宗刘彻(汉武帝),汉中宗刘询(汉宣帝)。

西汉F4

但自曹魏起,庙号开始泛滥;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皇帝的称呼则直接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也就是说后世几乎每个皇帝都能入庙了。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3.年号

年号最好理解。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直到汉初,是没有年号这个概念的。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时期,史称“建元”,并开始形成制度。

先有皇帝,后有年号,没有皇帝自然就没有年号。中国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袁世凯的“洪宪”,溥仪在伪满洲国用的“康德”,并不被正式承认,因为他们的朝代没有正统性。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同时存在几个割据政权,都说自己是正统,就各自有各自的年号,谁也不服谁。

明朝之前,皇帝可以改年号,叫做“改元”。比如唐玄宗时期,开元改为天宝。有的皇帝该的还特别频繁,武则天在位21年,改了18个年号。明朝之后,采用“一世一元”,新皇帝登基的时候定下一个年号,就不能改了。(明英宗除外,前面叫正统,复辟后叫天顺)

因此,清代皇帝我们都习惯直接用年号来称呼,比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4.对皇帝的习惯性称呼

对古代的皇帝,有的习惯称谥号,有的习惯称庙号,有的习惯称年号,容易让人陷入混乱。

理解的方法也很简单。原则就是首先要保证一一对应,其次还要简单方便。

早期,不一定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一个皇帝可能有好几个年号,只有谥号是一一对应的,所以称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武帝。

中期以后,谥号逐渐膨胀,比如唐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乾隆,谥号”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太复杂了,而此时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用庙号称呼,比如唐太宗、宋仁宗。

明朝以后,一世一元,年号固定了,习惯用年号来称呼,比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

总的来说,就是怎么容易区分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