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与杜甫齐名的大诗人李白,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七十多首诗篇,受到千秋万代人们的赞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字。了解李白,读他的诗,必定很想知道他的经历,这样便引出了李白出生地究竟在哪里的问题。
一、蜀中说。据李白族叔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其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李白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也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神龙初,(其父)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引证现存李白作品中他的自述,如李白离开蜀中、乘船过三峡至荆州时挥毫写下的《渡荆门送别》云:“渡远荆门外,来从梦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如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李白视他为自己的同乡。由此看来,文献记载和李白自述,都称蜀中为李白故乡。
通常认为,李白出生于武则天大足元年(701),而李序、范碑等文献却明载李白之父是在“神龙之始(705)”归蜀的,李白似不可能先于其父入蜀的时间出生在那里。这样,后世有人经过考证指出,所谓“神龙”,当是“神功”之误,也就是说,李白之父是在武则天神功之始(697)入蜀的,四年后的大足元年李白出生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南青莲镇),时间顺序便清楚了。
二、中亚碎叶说。当代史学名家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指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其地理位置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托克马克。此说认为,中亚碎叶属条支都督府,从李白《战城南》诗中所叙“条支”“葱河”“天山”等地点推测,唐代“西域十六都督府”之一的“条支都督府”的地望,并不是《汉书·西域传》所载的“条支国(即大食国,今阿拉伯)”,而是与葱河、天山等地接壤的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其中包括碎叶。
三、焉耆碎叶说。这种观点提出,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焉耆碎叶城在高宗调露元年(679)王方翼筑城前早已存在,且是焉耆都督府的治所,故不能排除李白出生于此地的可能性。至于中亚碎叶属濛池都护府管辖,与条支都督府并无关系。李白《战城南》诗里中的“条支海”,当是西海(今博斯腾湖)或蒲昌海(今罗布泊),而焉耆紧靠西海,故条支地望当包括焉耆碎叶。此外,中亚碎叶城毁于天宝七载(748),范传正在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撰写碑文时,如果指中亚碎叶,必然要对此作出说明,不能无视焉耆碎叶的存在,而向世人指出另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出生地。
四、条支说。李序中有李白先世“谪居条支”的记载,其地望应在今阿富汗中部一带,治所就是鹤悉那(今加兹尼)。考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诗中的“乡关”,当属安西大都护府,而“登高望浮云,仿佛如旧丘。日从海旁没,水向天边流”的奇特景象,则与条支的地理环境相吻合。条支都督府与西天竺即今巴基斯坦西部的印度河流域接壤,那里盛产青莲花。李白幼年是有机会亲眼看见莲花的,故后来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是出于对自己的出生地及童年生活的追忆和眷恋。另外,李白精通月氏语,是出于童年的习染和家人的传授,也可证他出生于通行这种语言的条支。
以上诸说,旁征博引,交相辩驳,而以“中亚碎叶说”影响最大。
● 李白